何者_.jpg

 

    何者是一個透過大學生即將畢業要找工作的過程,而發展出來的故事,因為在劇裡涉及了形形色色的職場邏輯,讓人覺得每個人都能在這五個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故事以拓人的視角出發,他是學校劇團的編劇,跟另一個在劇中一直被提到名字的烏丸銀次合作,畢業後, 他客觀分析繼續搞劇團是不被看好的, 不如投身職場, 而他的昔日搭檔銀次則選擇分道揚鑣, 自創劇團, 不時在 twitter上分享努力的成果, 即使飽受惡評還是維持每月一次的公演, 顯然是拓人若選擇另一條路的對照組。

    冷靜分析的拓人,樂觀開朗的樂團主唱光太郎, 可愛的瑞月, 學歷嚇人優秀的理香, 散發設計文青氣的理香同居男友隆良,以及最可怕的那種明明沒出現卻一名字一直登場的銀次,主角群因緣際會之下在同一個屋簷組成了求職小組,互相提供求職的技巧,靠團隊合作的方式一起找工作,劇中將 twitter一次發文只能140以內與面試用一分鐘自我介紹巧妙連結,並且多處使用 twitter發文串場形塑角色們網路和現實的不同面向。表面上看起來充滿正能量,一切都好棒棒的小團體,有時在有人離去後就開始惡言批評,好像剛剛的粉紅色泡泡都是假象。他們也的確是亦敵亦友的存在,劇中不時在同一個公司面試時巧遇,甚至有人還被分到同一個小組面試,,短兵相接。過了一陣子,有些人得到了內定的好消息,大家也歡欣慶祝,同時也充滿了各種羨慕嫉妒恨的自我懷疑,為什麼她可以找到工作自己的履歷卻石沉大海?隨著成員的不同選擇, 求職小組的關係也產生了微妙的瓦解。

    電影丟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些人會退而求其次去做沒那麼想做的工作,為什麼人那麼假,在面試的時候說得滿腔熱血,但卻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是工作決定了我們是甚麼樣的人嗎? (何者) 如果是的話,為什麼有些人寧願為了生活妥協,而不真的去成就他想成為的樣子? 又是為什麼有些人不願入世,一定要準備到百分之一百的完美才肯放膽去做,卻又嫌棄自己跟社會格格不入。

     「還在腦中的想法都是傑作,但你太沉溺其中了。」

    這句台詞是劇中的經典,也是給所有無業中的憋扭鬼的當頭棒喝。劇中批判銀次不時散布還沒做完的成果並不好,就像有些人心裡可能盤算著新年新計畫,但總覺得要到完成了以後再分享才對,像有些人喜歡分享自己買了甚麼書,分享完以後也沒有真的看,買書就真的只是喜歡買書炫耀而已,好像散布近況這件事情凌駕了事情本身。但劇中也提出反駁,有些人就是靠著這樣一點一滴地分享,嗜著血才感受到自己活著。甚麼都只是擺在腦中想像的自溺,到最後難道也不是一無所有嗎? 那些為生活太現實的選擇,也不真的是一無可取的。

    最後的轉折是這部電影最好看的地方,也讓理香整個超越可愛的瑞月, 但排除這部分整部電影也帶來很多心靈上的自我反省,我覺得有點像在使用這部電影跟心理的自己對話,我相信人是會有網路和現實兩種不同的面向,而自己也很少長時間的跟真的人類觸及到心底這麼黑暗的地方。那我覺得這部電影就是個滿好的借鏡,他不見得會馬上改變你的生活品味,但他給你自己一個想要看看外面世界的機會。害我很想找原著來看。

arrow
arrow

    艾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