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ty  

有劇情

  灣目前的死刑制度應該是一種不上不下的狀態,一方面考量社會觀感,想要保留

此刑罰手段,以達到嚇阻犯罪的目的,但實際上很少使用(雖然半年前曾簽署),只是

懸而不用,對於死刑支持者某些論調,例如殺人應該償命,讓犯人與社會永遠隔離等,

都難以實行,「只是殺一兩個人並不會死。」成為現實,甚至在今年才發生了大學生鄭

捷在江子翠捷運站的隨機殺人事件。都讓人重新思考,在刑罰學教科書上寫著死刑並沒

有威嚇力是不是真的。若印象還深刻的話,最近是有實行過死刑的,法務部長羅瑩雪於

今年4月29日簽署杜明郎等5人死刑執行令,只是人選還是引起了社會上許多爭議。

  這樣看起來,台灣其實也有很多可以寫這個類型小說的素材,雖然我們跟日本是南

北兩個不同的場域,但面對空洞的十字架我們卻有類似的生活經歷,也或許是這樣的關

係,看著這樣的推理故事,除了找出真相,除了沉重,也多了一點點認同感。這篇故事

給我的感覺,並不只是重於兇手是誰,而是在我們一起挖掘真相的過程當中,我從過程

中感受到事件和人物的牽絆。

  那個過程是真的重要的,書中除了探討死刑的無力感,甚至讓人想到刑罰的無力感

以外,也讓人體會到挖掘真相過程的殘忍,對於一個殺人案件,就結果來說,當然是犯

罪者要受到相當程度的罪責,但在過程中,我們怎麼知道誰是真正的罪人,透過書本上

的文字描述,可以看到為了調查事情的真實原貌,連被害人家屬本身,也必須在過程中

被懷疑,猜忌。也許只是一個疏忽的舉動,都有可能被放大成不可饒恕的殺人動機,生

命的至愛被奪去生命已經夠難熬的了,還要被質疑著自己有自導自演的可能性。如果沒

有類似的生活經驗,是很難想像身為被害者家屬是多麼希望兇手怎麼不死一死就好,

或者,你殺了人憑什麼還可以活著的意念。這也是為什麼在反對廢死的論述中常常會認

為,所謂廢死經常忽略了被害者的心情,又或者,如果是你的家人被殺害,你們不支持

兇手被判死刑嗎的質疑聲浪。而更觸動心弦的是,也許我們都以為判死是一種公平正

義,是一個目的,是一個好的結局,但在11年前的那起殺人案並沒有帶來太多的正面

能量,心愛的女兒還是死去,阿道和小夜子也沒有辦法面對彼此,婚姻走向終結,離

散,如果死刑是最好的答案,這個答案卻帶來了巨大的悲傷。

 

  十一年後把兩人再次牽連在一起,卻是因為另一起殺人案,由於案件本身的不單

純,在抽絲剝繭地調查中,一步一步揭開了不忍卒睹的傷疤。一個因為過去痛失愛

女,而積極研究刑罰制度的自由撰稿人,雖然一般會認為對的事情要堅持,但卻因為自

己堅持的理念而被殺害也極為諷刺。如果犯罪者認為死刑是一種責任的逃避,是一種解

脫,死刑又有什麼用處。如果有人為了自己的過錯,用一輩子的生命在贖罪,救人無

數,此時或當年就被判處死刑的話,刑罰的意義是否也蕩然無存?如果為了追求真相,

真實的犯案動機卻讓犯人更偏離了死刑的罪責,是否更偏離了公平正義?還是說,這個

世界本來就是個空洞的十字架,罪刑法定主義只是豢養心靈的神主牌。我們只是空有一

種相對公平的規則而已。

 

  不論是廢死或掛個不太執行的死刑在那,都不會有人真的滿意的吧,那如果是這

樣,我想這個世界還是要需要一些浪漫的幻想,像那天在電影裡看到的那句對白一樣。

 

  「如果不喜歡你給我的兩個選擇,

    我會想辦法創造出第三」- 【相愛的七種設計】。

 

  此外,中文版的書封其實別有一番風味,在白色的書衣之下是一片青木蔥綠的森

林,雖然打開書本的時候並不太了解這樣的安排意圖,但在看完整個故事之後,就更能

體會這樣的設計的用心,就像序章其實是一個很青澀充滿盼望的開端,後來接著的是看

似不相連貫的另一個人物場景,最後一切的一切,又因為這個象徵意義濃厚的青木原樹

海,變成了密不可分的存在。也是這個故事發生於日本的重要景致。

  此外,我覺得死刑議題可以再討論的另一種層次是「國家殺人」的問題,這在這個

故事中,就比較沒有明顯看到,這也是在今年太陽花學運(尤其是324鎮壓,警政署找不

出施暴警察等),還有杜氏兄弟的死刑簽署下,我認為死刑存廢或許還可以討論的另一

個層面的問題,死刑會不會在不正確的人為操控下,變成政治利益交換的工具,這也許

是台灣的「青木原」吧。 

 

 

書名 : 空洞的十字架 (原名 : 虚ろな十字架)

作者 : 東野圭吾

出版社: 春天出版社

 

arrow
arrow

    艾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